对比中国和外国的博物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博物馆只收藏中国自己的文物。而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则无论哪里的文物都收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也许还是中国人没有接受自己作为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是世界的主宰的心态在作怪。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人的艺术创作里鲜见外国题材的艺术作品。相反的是不少的外国人都在用中国作为题材在创作艺术品。
对比中国和外国的博物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博物馆只收藏中国自己的文物。而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则无论哪里的文物都收藏。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也许还是中国人没有接受自己作为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是世界的主宰的心态在作怪。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人的艺术创作里鲜见外国题材的艺术作品。相反的是不少的外国人都在用中国作为题材在创作艺术品。
虽然我们总是吵吵着要日本人正视历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方面,日本人的心胸比我们要开阔的多。而且他们做的也比我们好很多。也许从日本人创作的中国题材的艺术品来看日本人的(起码是艺术家的态度)对华态度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我们从坂本龙一开始。1987年 ,坂本龙一为伯纳德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影片《末代皇帝》所作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奖。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他也在此片出演了一个角色,就是那个把溥仪逼迫的狼狈不堪的日本官员。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描述了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虽然出生后不久就被慈禧指定成为了皇帝,成了所谓的九五之尊。但是他成了全天下生活的最压抑、最无助的人:似乎一生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成人,一生中象一个木偶一样被各种势力和野心家把玩于掌心之中。从小皇帝,到满洲国皇帝,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阶下囚,到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无限的唏嘘。
坂本龙一
负责为本片制作配乐的有三个人,包括:中国的苏聪、日本的坂本龙一、和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三个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却能够发挥出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为这一部从西方人观点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适的配乐。全片以大气派的管弦乐和悠扬细腻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溥仪一生起伏极大的传奇遭遇烘托得甚为贴切。
在创作中,苏聪使用很多中国音乐的素材:比如京剧片段;戴维.伯恩(Dadid Byrne)则充分表达了导演的西方式的个人化的历史视角,所采用的音乐素材严谨而大气;而坂本龙一创作的部分更有现代感,更多一些时尚的煽情色彩。
如今的坂本龙一几乎成为一个随心所欲的时尚象征:从一个钢琴神童到一个横跨古典与前卫音乐界的怪物??他的风格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音乐风格:爵士、电子、Dark Ambient、实验噪音,几乎无所不包。用咱们的话来说那就是:玩什么都行,而且玩什么都精。这和坂本龙一开放、自由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还仅仅是十一岁的时候坂本龙一就开始接触“披头四”“猫王”等摇滚明星的音乐;在高中时代他还曾经投身于日本的左派学生运动的政治浪潮中。但是他在考上东京艺术学院,主修电子和民族音乐后就对政治没有了兴趣。开始组建自己的音乐组合,发过不少风格相差极大的作品。成名以后还在众多的电影中客串各种小角色。
顺便说一句,在另类文化风起云涌的六、七十年代:美苏正相互挤兑的热火朝天、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斗争的热火朝天、越南打的热火朝天。西方青年普遍的对陈腐、僵硬的主流文化感到失望。东方式神秘文化对西方的左派青年们充满了诱惑。大家看看后朋克乐队Japan乐队的MTV就可以发现,当时东方式的神秘文化在西方青年的心目里有多么的时尚。
上世纪80年代,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的专题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II》。到今天这两部曾经名燥一时的记录片已经很难见到。但是坂本龙一的同龄人喜多郎凭借着为《丝绸之路》所创作的主题曲而声名大振。
丝绸之路2
《丝绸之路》的音乐简洁而有力量,绵长的旋律同时和气势磅礴、宏大的主题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喜多郎为完成《丝绸之路》而穿越了十四个国家,走完从古都西安到罗马一万三千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全程。他曾经背负沉重的录音器材,在四十度高温中的戈壁里大漠里捕捉过客的歌声,在每到的一个地方都要留意观察当年丝绸之路上的人的痕迹。喜多郎说到:“在创作它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中国人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那种心灵的深厚,在那种深厚中,人们生活着。这对我来说是深有启发的。特别是奈良的药师寺有一个玄奘三藏院,里面有玄奘法师的遗骨,一想到有这样的灵魂安葬在这里,我的确会产生一种很深沉的联想。 ……领略丝绸之路的壮美。”
喜多郎
喜多郎原名高桥正则,1953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高中时代起他就留有一头长发,于是朋友就为他取了个漫画里的人物名“鬼太郎”,后来就成了他的艺名。中文“喜多郎”与日本“鬼太郎”的发音相同,意思却有了色彩上的改变。有趣的是喜多郎也曾经在高中毕业以后组建过摇滚乐队。与坂本龙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喜多郎工人阶级家庭出身,没上过什么正规的音乐院校,他甚至到现在也不识五线谱,然而他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让所谓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音乐人们望尘莫及。
不难从《丝绸之路》中发现喜多郎的中国观:“中国”这个词汇是一个历史性质的词汇。在他的视角里中国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然后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政治概念在他的音乐里是很缺乏的。而中国的历史的深厚、宽广、绵长的特性让他深深的着迷。从中国的历史中存在才存在的丝绸之路中,他体会到了唯有中国人才有的特殊的历史感: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紧密联系。
这种历史的感觉又促成喜多郎为姜文和张曼玉主演的香港电影《宋家王朝》制作了电影配乐。这部电影获得了第十七界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奖项。这部电影表达了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起伏跌宕的命运。喜多郎在这部电影的配乐中将人物和历史分为了两条线路来处理,将不同的个人情绪与不同的历史氛围对比了起来。形成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对话。
喜多郎对中国的态度多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有相同认识的日本艺术家不在少数。近来在中国的影响日渐盛大的日本乐团“神思者”(S.E.N.S)也是其中之一。
“神思者”的S.E.N.S.是来自日本的一队擅长电子音乐的两人团体,其两位成员分别是深浦昭彦和腾木由加莉,乐队原名“感性企划室”(sensitivity project),成立于1984年。他们因为在1988年日本NHK制作的记录片《丝路系列》的《海上丝路》中担任作曲、编曲与演奏的工作而声名大噪。而之后,为了让乐迷们能够因为《海上丝路》配乐三部曲(分别为《海神》、《伽罗》、《茶之圆舞曲》),更加深对他们的印象,才改名为融合了“SENSE”(感性)和“CENSE”(焚香)两种意义的“S.E.N.S.”。
但是神思者完全的针对中国题材的音乐创作却是从《故宫三部曲》开始的。
故宫三部曲之一:故宫
故宫三部曲之二:故宫续曲
《故宫三部曲》是神思者为NHK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在单独发行以后就以其辉煌和细腻同在的音乐氛围为其取得了相当的市场和好评。这部作品分为三大部分:《故宫》、《故宫续曲》、《再见,故宫》。在这部作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并不抽象,而是具备有超常的视觉感。仿佛不是在聆听音乐,而是已经身处于故宫这一中国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建筑群内的不同的历史时代。
故宫:再见故宫
在这部作品里神思者成功的将历史、建筑和观察者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成功的交融。使其有着出人意料的丰富内涵。仅仅从曲目名上看就可以认识到故宫这一题材的丰富特性:岁月流逝、瑰宝 、刀马旦 、明镜止水 、暴风之刃、战曲等等。将战争,游戏,珍宝,明镜,暴风等一切与皇权有关的事物都网罗进入了这部乐曲里。可以说,整个乐曲通过故宫将皇权的历史凝缩为一个个简短的历史画面,同时又通过对皇权的历史性质的描述,丰富了人们对故宫这一建筑群的认识。这样的手法是前所未有的。
联想起前几年咱们的大导演张艺谋导演了歌剧:《图兰多特》。虽然干脆就是在故宫内部演出,作者普契尼在《图兰多特》里还采用了中国民歌“好一朵茉莉花”的旋律。但演出以后却怎么看怎么别扭,整个就是一套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就象是用剪子把几个不同国家不同情况下的情景剪下来,然后再用透明胶条粘贴起来。从头到尾散发着一股胶水的味道。和神思者们所创作的《故宫三部曲》比起来真的是差的太多。
无独有偶的是神思者同样也为中国电影制作过配乐。1990年台湾导演候孝闲所拍摄的《悲情城市》的电影配乐就是由神思者制作的。这部电影的题材本身就与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后的历史有着很深刻的关系。侯孝贤描述了一个台湾家庭在日本投降后生存的苦难和挣扎,理想的顽强和现实的幻灭。神思者为这样的题材做配乐居然没有用通常的激烈的视角或者有强烈的情绪刺激的感觉。在短暂的代表大时代的恢弘后,他的每一个音符都处理的相当的精致而又淡漠的无以复加,与侯孝贤的镜头语言十分的相符??将人类的命运投入到历史的长河里去淡化,仿佛一切的惊心动魄都会被消融,最后迎接的只有温情。虽然影片的结局是惨淡的,但是音乐给了观众一线希望: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苦难是永恒的呢?
悲情城市原声
不光是在音乐界,在其他的艺术领域里日本人同样也创作了无数的中国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例如由佐藤纯弥在1988年导演的电影《敦煌》;再例如中国导演陈凯歌导演的《刺秦》,它的原小说就是日本人荒俣宏创作的《荆柯刺秦王》。这两部作品虽然也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是不能不说,人家剧本更具备人文气息,更富有历史的温情。
在另外一个新兴的艺术领域里,日本人更是大规模的利用了中国历史的题材,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志》系列。而在KONAMI公司发行的著名的PS游戏《幻想水浒传》的游戏配乐里。使用了大量的亚洲民族的音乐元素。 KONAMI公司将这一系列的游戏的音乐单独制作了一张CD,名为《幻想水浒传之亚洲精选》。正如它的标题一样(Asian Collection),所有的配器均选自亚洲的民间乐器,我们可以听到中国的二胡、扬琴、古筝、琵琶、笛子,日本的尺八和三味线,印度的弹拨乐器谢塔,泰国的排琴,印尼群岛的竹管乐器等等。整张CD的 制作并不潦草,并且将各种乐器的特质在这些乐曲里很好的表现了出来。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将原有的曲调进行细节上的处理,笔者对泰国,和印尼、印度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并不了解。但是其中使用中国乐器的部分,其表达的效果比我们现在中国人自己的民乐更富于中国的民族性。严格的说,这只能是算做是一张世界音乐的专集,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正是一种世界心态的体现。
听了这张唱片以后,有种感觉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民族音乐,还没有人家日本人做的音乐像那么会事儿,虽然日本人的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后,日本人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我们中国人做的更好。
其实在音乐领域里,跨国界的创作行为并不罕见。著名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Dvorak)就曾经于1893在年美国旅行期间构思和创作了他的第九交响曲,(标题为《新世界》)以及《美国组曲》。其中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雄壮豪迈的高潮不知感动了多少美国人的心灵。直到最近还有重金属乐团在现场演出中对其进行改编和翻唱。这也成为了音乐跨国界创作的典范。
艺术是虚拟的博物馆。在本篇文字里所介绍的日本关于中国题材的音乐创作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相信这虚拟的博物馆里有着更多的中国的文物。反观我们中国的艺术博物馆里,却鲜见其他国家题材的艺术创作。也许日本人更能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存在的,日本的艺术家们更有着世界公民的自觉。相比起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狭隘和短视一览无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缺乏正视历史的勇气和不能放下天朝大国心态的明证。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