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孙宇翔 | 2017-9-25

用器材播放出的声音我们叫音响,为什么音响这么吸引我们呢?我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声音有太多不确定性同时,好声音又让我们一曲难忘;二是好音响如同把乐队搬回了家,想听就听,都是名家,而且越听越有瘾。

用器材播放出的声音我们叫音响,为什么音响这么吸引我们呢?我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声音有太多不确定性同时,好声音又让我们一曲难忘;二是好音响如同把乐队搬回了家,想听就听,都是名家,而且越听越有瘾。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我最初接触到“好音响”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对国外产品期待很高,有了点条件再加上港台杂志的推荐,照葫芦画瓢就把器材搬回了家,声音如何先不说,应该感谢的是从此开始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慢慢随着眼界的开阔,也是为了更好的播放古典音乐,器材又经历过多次升级,中间大小品牌没少听,也走过弯路,其中最大的困惑是感觉声音变数太大,搞不清楚好声音究竟“长”什么样?记得非常清楚,转折点是终于有机会走进了现场,近距离聆听高水平的古典音乐会,感触特别的多。自那以后类似的音乐会大小听了几十场,答案也清晰了,原来好的声音不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那里,也不在音响大师大咖们那里,最好的声音是在音乐会现场就这么简单!音响能做的是尽量让重播的声音更接近现场,特别是声音的真实感和音乐感这两方面,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欣赏音乐的根本,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发烧声、人造声。


当然现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与声音无关,这是与音响的最大区别,感受最深的就是真实感和音乐感。前者是乐器在眼前演奏的感觉,而后者可以让音乐听起来更加的舒服,我认为这两点也同样是衡量好音响的重要标准,尤其音乐感。举个例子,有时我们初听一套音响可能觉得声音很清晰,似乎历历在目,但坐下来欣赏一段音乐后又觉得缺少某种气氛有些听不下去了,这其实就是缺少音乐感的原由。


对于音响来说,要获得这样的听感或气氛不是仅凭几项指标就能实现的,而是从音乐的录音开始到重播的每个环节,始终都以欣赏音乐的角度出发精心打造出来的。至于指标我不是说不重要,但指标多是在简化的模型中测得的,也不排除个别靠牺牲音质得来的漂亮数据,做为参考还可以,拿来论英雄就本末倒置了,不能让人坐下来的声音即使低音下潜的再深,音场定位的再准又有什么用呢?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具体到音响器材,首先看音箱。音箱就是装上喇叭的箱子,当然不这么简单,扣上箱子的目的是防止喇叭声音前后短路,问题是喇叭的工作原理决定了音箱的失真不容易控制,即使费劲控制的稍好点,它的效率(相当于灵敏度)又上不来,音箱失真问题历来都是整套音响器材的瓶颈,短板效应明显,这是它排在首位的原因之一;其二是音箱的声音风格直接左右了全套器材的声音走向,用个流行词叫“任性”。关于音箱我有几点经验可以分享,其实也是物理上的结论:大尺寸喇叭的声音更宽松自然、天然材料振膜的声音更有温度感、铝镍钴合金磁体的喇叭声音密度更高特别是小音量时。


放大器的任务是为音箱提供驱动喇叭的音频电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D类的所谓数字放大器,因环保上的优势及声音和功能上的日趋完善受到了更多关注,因为工作在开关状态,大于90%的高效率是其最大特色。而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效率低下的电子管胆机似乎更受发烧友追捧,可谓泾渭分明,包括我自己也在用。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胆机应该说是模拟放大器的代表,事实上传统的放大器都是模拟的。按照工作原理,模拟放大器有单端和推挽两种形式,因工作点不同主要是A和AB两类。A类都知道音质好,但也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因为工作点要选在线性区域的中点,在做功率输出时有无信号都在消耗最大电量,单端输出效率不足30%,推挽输出因能抵消部分功耗,效率有一定提高。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就必须适当降低工作点,其结果是大信号要工作在半波推挽状态,以减少无信号时的功耗,这就是AB类功放,效率一般在40%以上,工作点越低效率越高,但同时半波放大的比例也跟着增大,音质难免不受到影响。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A类放大音质好为什么还有搞AB类呢?以单端功放为例,从原理上看声音似乎很完美,但实际上却存在许多瓶颈,比如输出功率、制造工艺、喇叭的选择等,尤其后者,由于输出功率有限,要求音箱必须阻尼小灵敏度高,这又不可避免的推高了喇叭的失真,采用推挽和适当降低工作点的方案就能较好的平衡这些矛盾,声音的总体表现反倒更全面。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再来看音乐软件,种类虽多实则还是模拟和数字两大阵营。自然界里我们感受到的信息包括声音都是连续的,原封不动的记录就是模拟方式,传统上也是这么做的,如果单纯讲音质,肯定模拟是强项,物理上接近无损,声音必然更接近原汁原味,不过缺点也十分明显,以黑胶唱片为例,携带、播放、调整等都非常繁琐,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声音都会走样。模拟的缺点正是数字化的优点,简单便捷几乎就是数字音乐的代名词,因为数字音乐需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信号,声音相对模拟肯定是有损的,不过相对于后期带来的巨大便利性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事实上数字音乐的音质与格式有关,CD唱片出现早,采样频率和量化层次今天看来低了些,音乐的真实感和味道感有一些欠缺,但高过这一格式都有明显改善。


在高保真领域,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一个现象,就是音质与效率的矛盾。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音箱灵敏度与失真的矛盾、放大器效率与音质的矛盾、音乐记录方式中模拟与便利性的矛盾等都是这一现象的具体反映。以放大器为例,想要百分百的原汁原味,放大器只能是不参与工作,这意味着效率低至零,当然能不能听到是另回事;那么效率最大化的100%又会怎么样呢?数字放大器其实已经很接近了,从原理上知道,这时机器输出的是合成的标准声音;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就是模拟放大器,它的声音主体从输入到输出都没有改变,效率介于它们之间,但为了照顾音质一般都做的比较保守。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任何形式的效率提升,包括便利性也是效率,都是以牺牲音质为代价的,二者就像是站在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在条件接近的情况下,器材也好软件也好,要获得更好的声音,低效率的代价是不得不要付出的。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代价能有所减少,但不能指望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技术本身也是把双刃剑,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带来更多新问题,舍得之间取其利,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判断。由此联想到发烧友普遍都有的完美情结,热衷于追求所谓极致或拘泥于某些细节不能自拔,初衷虽好但一不小心容易适得其反,月盈则亏的道理这里同样适用。事实上现场这把尺子就立在那里,短了不行过了也不好,搭配器材或自己DIY,动手之前最好能认真科学的评估一下得失,没必要跟风听忽悠,不到黄河不死心也许最有说服力,为什么不去尽量避免呢?这里我特别赞同简单、自然、平衡的原则,而最大公约数是做精做实。


回到音乐欣赏上来,现场版的高水平古典音乐会无论如何也得听几场,这是树立正确音响观最见效的方式,同样在家中,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允许,欣赏音乐我推荐以模拟器材和唱片为主,因为这是离现场和艺术家最近的方式。这点很像是欣赏一只古董花瓶,只要原物还在,尽管岁月会留下许多痕迹,但艺术魅力犹在,如果打碎重新做一个,可能还更加光彩夺目,但韵味、感觉、内涵等已不是那么回事了。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数字方式,实际上CD唱片我也经常听,主要还是出发点不同,就像大餐和快餐,按需所需,只是大餐的营养更加丰富而已。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说到模拟,除器材外,黑胶唱片最有代表性了,其中的古典音乐内容唱片,曲目丰富艺术水准特别高,有人说选择了黑胶意味着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的确如此,就像品茶不也一样吗?时间在这里不是浪费而是身心的加油站,精神营养之丰富超出我们想象,不只局限在音乐上,相关的艺术、文化、历史等内容也会慢慢的渗透进来,兴趣会越来越广泛。黑胶唱片另一大优势是声音好,最明显的就是真实感和音乐感,这样的认知来源于长期的聆听,以及对唱片、器材和播放等相对较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要推荐听黑胶唱片我给出这么几个理由:1.如果把听CD唱片比喻为隔着玻璃窗看风景,那么听LP黑胶唱片就是推开窗户看风景;2.黑胶唱片诞生于大师辈出的年代,拿在手里或放在唱盘上都好似在触摸那段历史,是在与艺术家对话;3.精密的机械结构和全手动的播放方式,不仅见证了模拟声的辉煌,更是让听黑胶唱片成为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4.版本间的明显差异、优秀版本的稀缺和不可复制性,使得黑胶唱片在欣赏品味音乐盛宴之外又多了一份研究与收藏的价值。美国音响杂志《TAS》前主编罗伯特哈雷先生对此也有过精彩评价:“LP的失真是明显的,但与音乐无关,而数码的失真交织于音乐讯号中。”


对于黑胶唱片,我不主张停留在低水平的播放上,那样的话感受不到黑胶的真实魅力,也影响到对其认知,甚至会觉得不如CD好听,我建议即使是刚入门也要尽快迈过这道坎。例如,我们都知道黑胶系统有唱盘、唱臂、唱头和唱放这几部分,除这些硬件要有一定的档次外,搭配、调试也至关重要,像其中的避震就是头等大事,唱针在唱片上拾音时,来自唱盘、电机、唱臂、机架等的各种振动,哪怕极其微弱对唱针来说都能形成巨大的干扰,能轻易掩盖声音细节,器材必须有很高的设计和制造水准才能应对自如;还有唱头的调整,特别是切入角和水平循迹角,精准到位和大约摸,出来的声音肯定两样。 

关于发烧音响的那些事

音响要玩到好处,我认为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对音乐的喜爱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就是心态,我经常说对待音响也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意思是音响毕竟是模仿现场音,不应该给它无限拔高,无论成本或技术含量有多高其作用都是有限的,看淡一些反倒会让聆听更上一个层次,当然,具体的技术环节决不能看淡,每个都需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在做乘法,如果能够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事情将会变得简单且更好。   


就音乐欣赏来说,今天与巴赫、海顿那个年代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使音响与乐队或现场还有一些差距,但通过我们精心的打造和恰当的聆听定位,完全有可能不输给现场多少,甚至某种意义上(比如想听就听)超越现场,所以我说拥有好音响是非常幸福的。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