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深究下去的话,“反对盲听派”的这些辩解既对,又不对。说对,因为我承认发烧确实是很个人的东西,就象宗教信仰一样,如果他认为他是在享受,他需要这样的东西,那旁人又能多说什么呢?但说不对,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烧友都是这样的。很多发烧友,特别是音乐爱好者类型的发烧友,他们发烧的目的很朴素,也很简单,就是以手头的预算,购买一套音质较为优化的器材,以更好地欣赏音乐。
在谈到音响前,先说说正统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愿望、一种观念、一种情感、一个判断或一种态度在一个人的心中出现并起作用时,如果没有遇到任何相反的观念、相反的动机和相反的评价,就叫做暗示。心理暗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人都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易接受暗示,以及暗示性高低不同。暗示性高低与个体的年龄、性别、个性、心理活动过程等相关。在相同的环境中,女性比男性容易暗示,儿童比成人容易暗示,智商高比智商低容易暗示;就同一个人来说,当处于某些应激、疲倦、催眠等状态时,容易暗示。
暗示还与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只有置身于某种特殊的心理氛围时,人才容易接受暗示。暗示能影响人的观念、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宗教、商业、教育等领域,在医学上常把心理暗示用于治病。
这就是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暗示的理论。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在一定环境下,接受心理暗示、受心理暗示的影响,是人类难以避免的、共同的心理活动特性之一,是普遍到每个人的;它还告诉我们,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医学上,把事实上无助于治病的药剂施与患者,设法使患者接受心理暗示,使之相信这种药剂肯定有用,那么往往可以看到“安慰剂效应”的产生,即,患者真的出现了暂时的好转。当然,暗示疗法并非万能。它主要适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对器质性疾病则没有很明显作用。
同样,气功治疗、乃至当今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宣传,都这样那样地利用了人类的心理暗示这一特性。特别是保健品的推广,除了其本身的药理作用或物理作用外,大都掺合了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主要借助广告来实施。通过广告介绍产品功效、原理,并请专家推荐、名人作证等手法营造一种可暗示的心理氛围,使用者使用时就很容易接受广告暗示。
对发烧友来说,当他聆听、比较、选择音响器材时,容易受到的,是哪些心理暗示呢?换句话说,容易在发烧友心中出现并起作用的心理因素,有哪些?让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价格和器材的外观,肯定是首当其冲最容易对发烧友造成心理影响的。这是基于一个“公认的价值观”的,即价格高的器材会好于价格低的器材,同时,每个发烧友对器材的外观会有自己的喜好和标准。举例来说,一般人会认为体积厚重威猛的放大器功率充沛,体型单薄的器材则容易招致对其驱动力的疑问,外观金碧辉煌的胆机会给人声音精致高档的印象,而外观简陋的胆机则使人相信它的声音不会“高档”;许多有经验的发烧友知道高档的放大器材往往控制旋钮极少,而低档的放大器可以布满旋钮,这其实也可能造成心理暗示——当看到一件“看上去象高档”的放大器材时,这种暗示就会起作用;甚至连器材背后的RCA输出端口是否镀金,也可能是心理暗示的诱发点;体积较大的CD机会使人认为电路和用料复杂、扎实,转盘稳固,声音不会差,同样,较粗的、外表较高科技的线材会使人产生靓声的判断。
此外,音响界的权威评论或“舆论”也会对发烧友产生心理暗示。如果一个器材上放着一个“XX杂志年度最佳器材”的牌子,会令人顿时刮目相看,而一个闻所未闻的品牌、甚至名字看上去品位不高的品牌,则会使人接受“这东西可能不怎么样”的心理暗示。
上述心理暗示的直接后果,是在听器材的声音时,在比较器材的声音时,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和影响,得出并不公允的、有误差的、甚至黑白颠倒的结论。例如,完全有可能在A和B这2个放大器之间,当看外表听声时,认为A声音好,而朦上眼睛,也就是切断了器材外表产生的心理暗示因素后,会选择B。
当然,就象心理学理论所说的,接受心理暗示的程度因人、因情况而异:女人比男人容易暗示,智商高比智商低容易暗示;就同一个人来说,当处于某些应激、疲倦、催眠等状态时,容易暗示。我相信很多发烧友都属于智商高于平均值的一类,这么说来,发烧友可能比常人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处于应激、疲倦状态的高智商发烧友,则愈加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
为了排除心理暗示的因素,很多音响界人士主张双盲试听,而不是看着器材试听。从理论上说,设计得当的双盲试听能有效切断价格、外观和权威评论等容易诱发心理暗示的因素,使得听者完全根据耳朵来判断,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是非常科学的。
然而就象我说的,这个“非常科学”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呢,双盲试听在国外的评论界确实很有市场,但有国内的发烧圈里,并未得到广泛认可,而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笔者曾经是双盲试听的坚定拥护者,几年前就曾经在《视听技术》杂志撰文介绍盲听,但在国内一些音响论坛上,就双盲试听这个话题,我和许多发烧友,包括一些非常资深的发烧友和前辈,产生过不少争辩,甚至是一度引起很大风波的论战。支持盲听的网上发烧友固然也有,但由于我亲身参加了这样的论战,我能够感觉到,反对盲听、不认可盲听的发烧友,是大有人在的。
反对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呢?我根据亲身的感受,总结出非常关键的一点:许多发烧友认为,发烧不是科学试验,没有必要用科学试验的精神和方法来对待;发烧只是一种个人癖好、娱乐,从中得到乐趣是第一位的,“玩”是第一位的。玩各种各样的器材,品赏其五花八门的外观、各种品位和风格特色的外表,是大有乐趣之事。如果一件制作得巧夺天工的器材,声音其实并不特别出众,但我买来后天天受其精巧外表的“心理暗示”,听上去就是觉得特别舒服,得到特别的视听享受,又有何不可呢?
至于价格因素,必须承认,人都有追求虚荣的天性和需要,不光是女人,男人本质上也一样——女人从衣服饰品中得到虚荣的满足,而男人,从音响器材中得到虚荣,是很常见的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音响是男人的首饰”这一观念,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对上面这样的反对意见,我并没有异议,但可以看出,这些反对盲听的发烧友,其实反对的并不是盲听,或者盲听的科学性,而是出发点根本不同:他们认为音响发烧无须科学,无须追求“公正”,而更多是一种个人化的、以得到享受为主要目的的娱乐方式。所以他们不反对、甚至乐于接受价格、外表等带来的心理暗示,只要这种暗示能给他们“美好的享受”,及虚荣的满足感。
其实深究下去的话,“反对盲听派”的这些辩解既对,又不对。说对,因为我承认发烧确实是很个人的东西,就象宗教信仰一样,如果他认为他是在享受,他需要这样的东西,那旁人又能多说什么呢?但说不对,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烧友都是这样的。很多发烧友,特别是音乐爱好者类型的发烧友,他们发烧的目的很朴素,也很简单,就是以手头的预算,购买一套音质较为优化的器材,以更好地欣赏音乐。
对这样的发烧友来说,在选购器材时,尽量撇除心理暗示的影响,选择性价比最优的器材,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不要被价格、外表、他人的评论所蒙蔽。10000元的器材,未必比5000元的器材音质好很多,也许,它只是功率余量更大,而在你小小的斗室中,根本用不着那样的功率储备;金碧辉煌的器材,未必比外表朴素的器材音质好。在器材前遮一块布,或许会令你作出更明智的抉择。另外,心思要开放,要open-minded,不要受“成见”和“经验”的阻挠和影响。如果有人对你说,平衡输出一定比非平衡输出好,那就是成见;如果有人告诉你,密闭式喇叭比倒相式喇叭音质好,那也是成见;如果有人告诫你,耳机阻抗高说明音质好,那还是成见。自己的个人经验也未必可以靠得住——如果你听过3种迷宫式低音的喇叭都不喜欢,并不等于可以对迷宫式喇叭产生成见——说不定你因为这成见而错失的一对迷宫式喇叭,比你选择的喇叭要好!如果你听过马兰士的几款CD机但都不中意,也不要对马兰士产生成见——新款的马兰士,或者上一个档次的型号,说不定可以改变你的看法,成为你的最爱。
西方有一句话很有意思:The mankind is a reasoning but unreasonable creature. 也就是说,人类一直觉得自己是理智的,用理性思考的,但事实上是不理性的动物。确实,很多时候人的思考、选择、决策是不理性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的心理太脆弱了,太容易受到各种暗示、偏见、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干扰。千万不要对自己的“理性”有太多信心。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减少暗示的影响、增加理性决策的机会呢?具体到音响发烧,我认为是双盲试听,尽量屏蔽掉容易使你受心理暗示的价格、外表、他人评论的因素,用你的耳朵和未受干扰的心灵做判断。注意在判断时你的身心最好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而不是应激的、疲倦的状态。宽泛到音响发烧之外,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保持一颗开放的、能容纳的心灵,不要被成见、偏见、经验、教条所左右。有这样一颗心的人,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