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强文翻译】 - 《音响界的十大谎言》!!!一文,正巧有空,谈谈自己的见解。 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对于线材问题,我向来反对愤世嫉俗地以类似“骗钱”之类词汇一言以蔽之。
看到【强文翻译】 - 《音响界的十大谎言》!!!一文,正巧有空,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线材谎言”
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对于线材问题,我向来反对愤世嫉俗地以类似“骗钱”之类词汇一言以蔽之。线材对于普通发烧友来说,最大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调音工具”。有一定可以肯定:贵的线材未必比比廉价的线材更适合您手中的系统,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1.关于到底是“改善”还是“改变”
这也是“线材有用论”和“线材无用论”争论的中心议题之一,我简单阐明观点
1.从“音质”角度看,因为其本身至今并无客观定量标准,所以线材对音质产生的“改变”是绝对的,是“手段”;而“改善”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结论,是“目的”。使用线材归根结底是“通过线材让声音去接近听者的喜好”,调好了,线材和系统很搭,因为线材这一环节带来的“改变”让整个系统发生了“改善”;配合得一般或者调不好,线材和系统不搭,那就是毁誉参半,甚至劣化、负面影响更多。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线材有用论”更多是强调线材能够作为一种调音工具来改变系统的最终声音表现,它确实可以影响到声音,如果用的好了,是有可能获得改善的,扬声器和音源的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
2. 从线材制造商角度看,低价、平价,高价所投入的成本和市场定位是有着差距的。
AQ低档的眼镜蛇,几十美元的价位,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产业工人4W美元年收入的国家,它只能提供一种不难听,基本平衡,信息量也有的水准,买回家后让系统正常运转起来,其核心价值就是传输信号,听个响; 平价可以用到一部分技术,让各种型号的产品具备该品牌的音色特点,中档产品大家都负担得起,特点和缺陷共存,所以它们才是最有玩头的一类,它给发烧者一个发挥的平台,在音源、放大器、扬声器三大件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尽力发掘系统特点,同时掩盖其缺陷,获得一个平衡、音色还原自然准确、分析力层次感兼备的系统,“只买对的,不选贵的”这话主要就是针对中档产品。 高档产品相当于各个厂商的“概念车”,本公司的各种专利技术无不用其极,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厂商的理念,声音素质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也不都是包治百病,还是要讲究一个搭配的问题,“线材无用论”可以看作消费者对商家过分夸大的线材作用,“换线如换机”等言论的一种强烈反弹吧。
3.从自然科学和哲学角度看线材
我从不会去责怪因为买不起科罗拉多而持“线材无用论”的学生烧友,但是请看看我们耳机论坛目前是怎样一种风气?哦。。。原来阻抗(R)、感抗(L)和容抗(C)这三个线材的参数就可以认定线材“大同小异”!附加值更多是集中在做工良好的插头、屏蔽处理和绝缘处理上面。。。我在这里随便列上几条,文章作者您是否知道:
1.晶体排列结构,各种元素的比例等等等等因素对电流信号传输的影响?
2.传导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与复杂的音频信号是不一样的,直流电流和相对固定频率的交流电流如220v 50hz的频率和强度是相对单一而稳定,而音频信号的频率和强弱却是在不断中变化的!所以不同用途的线材设计与导体种类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3.导线自身给传输带来的影响——电阻表示为通过导体时的直流电阻,导体产生的电感则是一条导体自身产生的感抗。绝缘体包附在导体时产生的分布电容附着在导体的表面,这一数值应该等于0,但是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更多的导体校核在一起又会产生电容和电感,这些电容和电感在这些导体间存在,当这些导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一根导体时又会在这个整体中存在。屏蔽层包附在导体外,杜绝EMI的干扰,但是他一样会产生电容和电感,这样复杂的一个传导过程中,除了受到外界的污染,自身的结构等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4.分布电容和电感对声音的影响。功放输出耦合电容的大小会直接反映到声音的不同,以往耦合电容需要无感,是为了降低电感对声音的影响,综合这一道理就更容易理解导体中电容电感对声音带来的影响了。
5.最后趋肤效应也作为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到,由于物理特性,高频段的信号基本走导体表面,低频信号走导体中间,这时高低频信号传导不平均,造成对声音的影响。
6.众多名牌大厂都努力将这些数值做到尽量低,不同的线材厂家为了克制这些影响传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研发了了很多办法,但是这些方法总共包括为3种,第一是使用更好更适合的导体进行有效传输,比较典型的代表厂商是银彩。第二是加强绝缘材料和屏蔽的构造杜绝一切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各个厂家都认识到了其关键性,所以都很重视的。第三就是导体独特的编制结构能够抵销一部分磁场振动的产生和趋肤效应,比较典型的是金宝和音乐丝带。
纵观当今发烧论坛,感觉缺乏一个正确的方法论来看待音响产品,具体到线材类商品,某些人喜欢用初中、高中的物理知识来审视线材问题,人人都是专家,谁都可以挽起袖子实践一把,而且颇为自得,振振有词,实际上线材的问题不那么简单,牵涉到多个科学分支、诸多交叉学科。“无知者无畏”这个现象其实也不是仅发烧界才有这样的现象,大家都知道中国曾经有上百个人声称自己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但最终都被证明其论证过程存在各种错误,让评审专家无语的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居然试图是用数列来解决之,最终以陈景润为首的数学家连连向公众道歉他们的科普工作没有做好——歌德巴赫猜想不是一个初等数学轻易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年轻人浪费了顶宝贵的时光去狂做无用功。
“线材无用论”者经常会问,为什么“有用论”阵营和线材厂商拿不出有力证据来证明这些专利技术能够提升音质? 除了我前面所说他们歪曲了“有用”一词究竟为何意之外,也多少谈到关于影响电流信号传输的种种因素,我在这里想问三个问题:
1.商业社会中谁会把核心技术,把看家本领放到大众轻易能够看到的网页上,大家对“商业秘密”、“技术壁垒”这样的词汇有概念吗?NBS的线在焊接的时候为什么需要秘密进行?很多同系列最高端型号的电子管功放,厂家在网页上所写“用了更好的材料以获得更好的声音”,实际上却是在电源牛的分布电容控制上狠下功夫,如此隐真示假是为了什么?
2.购买一部轿车,普通消费者是否需要熟知ESP、涡轮增压等等技术细节,有这个必要吗?消费者更容易从外观,驾乘实际感受,价格等等因素作出选择,线材同样也是如此,烧友更多只是根据实际听音表现来选择产品。“线材有用论”者说不出具体细节并不等于线材无用,要求消费者具备制造商的知识技能无疑是搞笑的,混淆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概念。
3.美国的司法环境、西方人对自然科学的严谨态度,会允许一家家毫无技术蒙钱骗钱的线材厂商长期存在,并且全世界大批音响爱好者热衷在里面,存在这样的可能吗?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线材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用“实践”来解决,这也是认识任何事物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怀疑线材的人,他们拒绝实践有的因为他们拿着手中几门物理学的基础课程想当然,有的是因为系统还没完善,还没烧到线材这环,对于前者我想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后者,建议在音源到位,系统总体框架确定后,可以通过试听或者老烧指点下进行适度投资。信号线电源线为什么有人听出差别,有人听不出?除了每个人的耳朵有差别,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客观因素,使得ABX双盲测试这样看似公正的测试失效?下文会有交代。
二. 关于电子管的谎言
仅仅部分同意作者观点,晶体管代表流行方向,代表了未来。高端胆机PK高端石机也很难占据优势,绝大部分HI-END功放都是石机是事实,一般来讲胆机只有做得比较优秀的OTL线路才能在全面性上高端石机相抗衡,高端石机完全做出胆味道,高端胆机和高端石机最终殊途同归,做到动态、综合控制力、分析力、瞬态兼备,音色都可以很美妙。。。但我不赞同作者拿晶体管的强项和优点和胆机去比,而胆机的优势只字未提,这是一个通篇带有误导色彩的描述。作者提到晶体管机器的优势,比如失真度、元件寿命等等,这是胆机的劣势所在。那么胆机的优势在哪里?作者您能够回答吗?
胆机为何成为音响器材中的“常青树”?
胆机由于诞生的历史比较长,相比晶体管电路,其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要成熟的多。但晶体管是数字时代的宠儿,所以必然有很多优于以往的电子管的地方。单纯从电声静态指标上看,晶体管的失真明显小于电子管。不过指标只是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人耳的听觉感受,因为我们都知道,人对于音乐信号的评判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虽然电子管从指标上落后,但其抗过载能力强,过载曲线比较平缓,对于过载的音乐信号,电子管不明显削波,而是让峰值的尖端变圆,使得回放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耐听,显得温暖,细腻,圆润。而晶体管在过载点后非线形畸变严重,对信号峰值部分严重削波。使得声音相对干涩,不够柔润。另外电子管功放的信号过载承受能力明显要优于晶体管功放,因而其所需功率储备量要比晶体管功放少一倍以上。
同时,晶体管优秀的静态指标,很大程度是靠“负反馈”得到的,而在电路上采用滞后补偿。造成其瞬态互调失真远远不如电子管。正因为如此,在主观听来,晶体管功放声音发硬发尖,高频有毛刺,造成“晶体管”味。
胆机的声音比石机好听,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电子管在对音乐信号作放大时,会产生大量的偶次谐波失真,能让人耳舒服,使得音乐显得更好听悦耳。晶体管机虽然各项指标做得比较高,但三次谐波失真(奇次谐波)比胆机大,而胆机的二次谐波失真(偶次谐振)比晶体管机要大。从听感上来说,人耳对奇次谐波失真比较敏感,主观上会感觉生硬,排斥;但偶次谐波失真给人的感觉则比较柔和,人耳容易接受,就好比炒菜的时候,给锅里加了些调味品,虽然原味可能稍微淡了,但却更可口了!在性能测试中,晶体管的参数绝对的优于电子管,在需要对声音信号的回放进行高度还原的时候,则要用晶体管。但大概是因为晶体管太忠实的毫无保留的将信号和噪声及失真输出给扬声器系统,一点不修边幅,使得反而不惹人喜欢啦!老实人往往不讨好,从这里也可见一斑。这些年来,数码音响发展很快,时下的音乐软件基本上都是CD唱片。而CD唱片在制造时,对音乐信号来说,经历了一个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再到模拟信号的变换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会使原来的音乐信号减少一些不应减少的成分和增加一些不该增加的成分,而这一“减”一“加”便使CD唱片在放音时带有一种所谓的“数码味”对于那些对音质刻意追求的人来说就有些难以接受了。她们在听音乐时追求的是更多一点的“音乐味”,而胆机在播放CD唱片时,它所发出的声音比晶体管功放发出的声音“音乐味”更浓一些。
胆机和石机在物理学上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电子管和晶体管对电子运动的控制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两者的物理区别。电子管对大小不同的信号都可以连续不断从容不迫地控制,而晶体管对大小不同的信号控制能力则有差别。一台制造精良的胆机,所发出的声音会很自然流畅,音色醇厚而不失细腻,甜美而不失清爽,这些声音表现上的特点用来播放CD唱片会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一些音乐艺术修养较深的人很喜欢用胆机来欣赏音乐。他们要通过胆机听到再现出完美的乐队效果,还要听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演奏水平和艺术风格,甚至对器材的外观都要用一种艺术观点来要求。
对于“那些8瓦特单端三极电子管放大器这种白痴设计就不算在内了,因为他们没有相似的晶体管设计相比较”,此话我严重不同意。8瓦特这样的功率,比如小型的2A3胆放,做得好可以既推耳机也可以驱动高灵敏度的全音域单元,保护全音域单元的安全方面也有优势,实现所谓的“小音量美学”。
顺便说说胆机的缺点,绝不护短:
1。电子管的寿命,不少功率管都可以达到5000小时的使用寿命,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实际上够用了,但是心里总担心以后总要罢工的一天,尽管他们的胆机寿终正寝之前,他们早就换了别的功放,但总有心理阴影。
2。工作前需要预热,让管子热起来,更靓声。对此深有体会,冬天家里的8PR放大器余热了1小时左右,小提琴感觉有点薄和火气。近2小时,声音才进入状态。漫长的热机给使用带来不便,也不够环保,虽然石机也是越烫越好听。
3。功耗、发热量、避振和防机械冲击性能不理想。8PR这台机器,电源牛避振自不必说,放大部分存在8只功率管(EL91)和2只输入管(12AU7),对比一台3只管子的2A3胆放,同样频率和振幅的振动源,对8PR的影响会相应被放大,所以一些8PR用家在脚钉上花下血本,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玄学。
三. 关于反数码的谎言
作者部分观点赞同,但同样因为过于绝对的语气,仍然有让人反驳的余地。作者总是试图以一种绝对的、以偏概全的论调来获得振聋发聩的“爆炸力”,想要说服人其实真的不是这么干的,呵呵揭露“谎言”不成功,并且堆砌各类错误,去用新的错误否定“谎言”,当然其本身也就成了谎言。
关于数码和模拟、CDP和LP的争论,我把它看做上代顶级产品和代表未来发展潮流,但自身还有诸多不足的新产品之间的较量,只要认识清楚了这点,一些争议或许会迎刃而解。
代表模拟时代的LP和数码时代CDP,之间的胜负向来众说纷纭,很多评测结论是完全相反的,影响PK结果大致有下列原因
1。档次对等的问题,价格相等或者大致相等之间的PK看似公平,实际上LP相比CDP,可以说小众中的小众,价格高企,对应其流行年代的确切价值,并且结合当时购买力等等因素来看,就很复杂了。
2。LP机器性能发挥程度很重要,上档次LP机器搭建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进行,调校唱盘、转盘的水平,调整唱头超距,调整唱头方位角,调整针压,调整抗滑力等等,避振等等环节也需要重视,需要借助水平仪等工具。。。变态的玩法是针对每张唱片对LP系统进行微调,CDP则不然,接上电源就可以播放,劣化其音质的因素要少很多。
3。LP使用唱片很关键,版本很重要,现在市面上售价低廉的LP唱片,大多为复刻或者CD转录而成的,当然无法让LP的实力得以施展。而一套原版的米尔斯坦的巴赫小无,价格达到数千元,一台莱曼只能换一套老的唱片,而且有价无货。唱片还意味着CDP和LP很难真正同台较量,比如播放原版的皇家芭蕾LP唱片,那明显是在欺负一台播放着由原版芭蕾转录成CD的CDP系统。
那么关于LP和CDP之间的争论,究竟有无定性结论?
1.CDP和LP,CDP“可能”会在极高频延展上败给LP,之所以强调“可能”,主要还得看LP档次和LP唱片录音情况,比较好的录音可以到40Khz,虽然人耳感受不到这个频段,但是频响幅度更为宽广可以让可闻频段的很多指标获得改善。CDP则会在信噪比上占据明显优势。
2.CD唱片在信息量输给了LP唱片,模拟和数码的采样原理决定了这一点。LP唱片,它拥有不少错误但是信息的丰富程度更接近原声;CDP,它信息量有限,但是可以确保这些有限的信息尽量被正确的记录下来。因为信息量的缺乏,很多原本感觉模拟味道十足的高档CDP,在LP面前尽显数码声底:冷、干、薄的感觉,密度感也是明显不敌。
3.唱片的明天会是怎样?当然只可能是数码音源继续发展,LP系统被彻底淘汰这样一个结果。数码介面唱片在存储、传播、使用简便等优势异常明显,至于信息量少的弊端,目前有DVD-Audio等,以后还有更高采样率的唱片格式被普及。LP和CD之争,实际上就是上代成熟产品暂时击败了下一代最初的、还不够完善的第一代产品,这个结果不意外,但同时预示着数码音频的光明前途。
四. 关于听音测试的谎言
基本不同意其观点。
作者提到“ABX双盲测试”难倒了不少听感派烧友,向读者暗示听感派的不可靠,进而否定主观听音测试的意义和价值,却对导致ABX失败的客观原因只字未提,继续误导读者。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ABX失败的可能的客观原因
大家发烧久了,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某张唱片特别能够区分器材的横向比较?比如一张人声碟,它可能会比一些采用多轨录音,制作精良的交响唱片更能区分器材的异同和各自的声音走向?唱片是系统的源头,由于录音环境、录音师的取舍以及后期制作决定了这张唱片可能具备某种“特质”,会让参加ABX测试的器材中的某些突出特征获得削弱或者增强。比如AB放大器,电路大同小异,声音走向也基本相同,B是A的改进型,着重在低频延展和质感上进行提升,如果此时用一张低频能量很少的巴洛克时期的古典碟,结果将是怎样?
BTW:当然唱片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音响系统是一个整体,音源、放大器、扬声器都可以对声音最终表现产生很大影响,不同器材有着各自的性能和脾性,发挥器材性能,实现气质上的统一和谐,达到靓声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这也是吸引音响爱好者的重要原因。
思考题:A器材,在一套系统中通过ABX测试证明其比B器材更靓声,更适合系统,请问可以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1)A器材更适合系统,或者说A更能发挥系统的潜力
2)该系统更能发挥A的能力
五.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谎言
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过影响线材的几大因素,无论是对信号线还是电源线都是基本适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本质上区分,前者是强电输送(能量型线材),后者是弱电输送(音色音质型线材),厂商在线材材料、线基制作、所采取的保真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部分我想把电源线和电源处理器放在一起论述,原因在于从发烧友角度它们更多仍然是一种校声的工具和手段。
“雨滴速度”的假说
电源线和电源处理是否有实用价值?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电流从发电机到用户终端,历经N多垃圾纯度的铜线,惨不忍睹的生锈接插件,从理论上讲,传输的距离越远,和理想的正弦波型偏差得愈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同一家电厂的服务区域内,假设有两位烧友,一个处于电网上游,一个处于下游,他们的供电环境由此推断存在较大差别,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完全相同的两套音响系统,在这两位烧友家中两个几何尺寸相同的房间内,声音最终表现并差别不会很大,有时候这种差别甚至是忽略不计。我们知道雨滴从大气层某处开始滴落,其速度上升到一定值后基本可以看作匀速,不会无限制的加速下去。类似于“雨滴速度”,一个理论上的正弦波信号,在电网中的衰减和失真不可能无限制被放大和叠加,再加上现代城市电网采用的是一种星型的拓扑结构,理想正弦交流那么只要传输到一定距离之后,人们在电网服务区域内任意接入点都将获得一个“类正弦波”。当然严格来讲,雨滴速度的物理模型和电流信号在导体内衰减的物理模型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里只是一个并不严谨的类比。
提出“雨滴速度假说”,是因为经常看到一些帖子,质疑那些家里独立排一路音响电缆,换发烧墙插空气开关的烧友,他们是否有必要真的那样做?似乎只有从发电厂到家里一路上全部换成发烧元件才算彻底,否则就是白忙活。这里举出两个典型的案例:
1。“白领”曾经提出过的经典反证:一条极品电源线和一条垃圾线串联焊接,其效果还是等于一条极品电源线?
我自己的看法,在极品电源线前焊接一条垃圾线,声音仍然将是极品电源线的声音。从消费者的使用环境这个角度看,一般来说这条电源线面会有数千米的垃圾线,所以在几千米的垃圾线的末端接上一段垃圾铜线再连接到极品电源线,不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线材制造商当然也会考虑到产品的实际使用环境,所以一款电源线的开发平台,应该将是接近市电特征的,在它的上面来调教客观数据和主观听感。客观数据反映交流电经电源线(或者电源处理器)后参数作出了哪些调整,这是产品设计的基础;主观听感反映出厂商对这条电源线(或者电源处理器)市场定位,它的音色特点是怎样的,它在提供了基本正确的声底后又着重加强了哪些方面的声音特质?主观听感的校声方案一旦被确定后,那么这些电源线电源处理器所针对的客户群也就此确定。
2。“yao_qin”提出经典拖线板问题:一个50块钱的拖线板串联一根1万的电源线好,还是一根100块的电源线直插墙插好?
这无疑是个极端的例子,姚寝试图用“木桶原理”向烧友们暗示在一个恶劣的供电环境是否会让贵价电源线或者电源处理器失去意义?这个问题本质上与白领那个是相同的,拖线板仍然可以看作一段垃圾铜线,另外因为排插内部每个插座也不是独立接线,多个设备并用会有互相干扰,拖线板一般而言存在这两方面的干扰。我认为最终两种因素的干扰下仍将是1万电源线的声音,当然了假如换上顶班的欧亚德墙插,可能锦上添花,总之电源线在末端对声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排插的素质是个次要因素。电源线烧到一万块这个价位,一般情况下把系统原有的能力展现出来了,相比鸡线和2K-3K的电源线,将是获得全面“提升”的,这里的“提升”有两层意思:一是相比鸡线或者表现不全面的中价位电源线,高端电源线的声音表现在整体上是全面胜出的,基本是正面作用多于负面作用;二是高端电源线所“提升”的并非系统原有能力,而是对系统原有性能的开发程度比机线有所“提升”。
电源线(电源处理器)会是必须的吗?由PSRR说开去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还得从一个重要的参数(PSRR)说起
PSRR 定义
电源抑制比(PSRR)指放大器在其直流电源电压变化时,保持其输出电压的能力。
PSRR = (VCC的变化量)/(VOUT的变化量)
我在这里谈PSRR,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决定电源处理器是否有效,主要就是看音响设备内部的交流变压器是否能够为后继放大电路提供稳定的电压,如果可以满足这一要求,那电源处理器由于电源牛稳压功能,使得放大电路获得稳定电压的价值因此被削弱,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电源处理器稳压部分显然会起到明显成效。
PSRR究竟为何如此重要?
从其定义公式来看,PSRR值应该是越大越好,PSRR值越高表征放大器的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受到直流电源乃至外部输入交流电源的“扰动”越小。PSRR究竟为何如此重要?我们知道,音频放大器在静态信号输入的情况下,一些放大电路具备稳压电路,各类失真并不会因为电压的扰动而显著增大,那么输入动态信号的情况下呢?结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从PSRR角度看HIFI厂商的设计思路
大家知道Benchmark、Lavry等厂商向来是嘲笑电源线爱好者的,他们的理念其实很简单:设计出能够提供高PSRR值的变压器,通过好的电源设计,应该可以提高抗电源干扰的能力,如此配置在解码电路前的稳压电路可以简化节省成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关于如何制作一款高PSRR值的变压器?有网友提供如下常见手段,至于开关电源可以采用哪些技术措施,欢迎跟帖补充。
1、变压器的足够容量
2、线圈的线径
3、初次级的良好屏蔽
4、变压器优质的铁芯
5、良好的整流二极管(快速恢复的管子)
6、优质大容量滤波电容
7、良好的稳压电路(如并联稳压电路)
从“PSRR”到“电源总扰动”
既然提高电源的抗干扰能力的设计思路会是第一选择,但是为何一些音响产品对电源环境仍然非常敏感?事实上即便Benchmark DAC1这样一个产品,对电源环境仍然十分敏感,其中原因可能有:
1、成本因素,比如大量购入同批次原材料,并且从中挑选满足设计要求精度的零配件,被筛选下来的原材料无疑增加了成本,有经验的师傅人工费用不菲,最终提高了音响制品的价格。
2、一些电源方面的高PSRR值设计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对产品的某些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说电容对频响能量分布产生影响,极高频延展可能受损等问题,源头出了问题,后面很难补回来。所以一台具备较高完成度的功率放大器,其设计工作需要从全局来把握。
3、PSRR所表示的仅仅是电源对于电压的抗干扰能力,事实上良好的供电环境会被很多因素制约,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的总和称为“电源总扰动”。试图去制作一个电源牛它能够有效抗击“电源总扰动”,避免后继放大电路因为电源扰动而产生的听感劣化,这在技术上非常困难,因为那是需要一台高端电源处理器才能完成的事情。一般家里会发生的电源问题,大致就是电磁干扰、射频干扰、电源稳定度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音响器材内部的电源线路通常不够。
关于电源处理器的简单介绍
发烧音响专用电源处理器,从大致构成结构上可以分成:电源处理、电源隔离、交流滤波、纯电源排插等。其中,电源处理又分成复杂线路处理和简单的矫正补偿两大类。而交流滤波器又有比较完整和比较简易之分。下面将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总结,并提点一些成功的知名产品。
1、电源处理器
1)复杂线路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向:第一种工作原理是先将纯模拟式的交流220V市电经过AC----DC逆变器的方式处理成容易矫正修整的直流电。经过精密的电源矫正线路后,再由DC----AC逆变器还原成所应用的220V交流电。这种处理方式如同电力再生一样,所以它也叫“电源发电机”。其工作线路相当复杂,主板元件密集,从而得到的电源输出也非常纯净和理想。但一般功耗很大,效率较低,热量较高(例如PS Audio P500) 第二种由处理器内部核心的微电脑预先产生一个比较理想的220V 50Hz或者60Hz交流电(不同地区设定不同)参考电。然后经过机器中心的CLASS D高效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同时,输入进来的交流电经过隔离要和这个接近完美的交流电进行多次比对,并同时进行插补修正。从而最后得到一个快速纯净、效率很高、内阻很低的稳定电压,在市电摆幅正负30V(190V----250V)都可以进行妥靠的电源稳压和矫正。(例如Burmester 948)
2)简单的矫正补偿:利用简单的矫正补偿元件(多为线圈、电容等)进行独立的电源修正。一般为多路并行结构,每一路与每一路之间都是完全分开,不具备线路处理器那样密密麻麻的电路板、逻辑板。不过内部所用元件都是比较发烧的,如发烧级的接线、发烧级的电源接座等等。市面上的矫正补偿类型的电源处理器都有着比较豪华的元器件阵容,大多数都属于多通道的并行结构,这样可以使把每一个器材的相互影响减低到最小,从而增强输出电源的质量。(例如Power Snake Hydra8 )
2、隔离变压器(隔离牛)
隔离牛的工作原理要比电源处理器简单的多。一般都是应用附带多重隔离屏蔽的1:1耦合电源变压器,将220V输入输出进行一次“隔离过滤处理”,将原市电电网中的各种干扰信号屏蔽掉。由于工作原理简单,因此不具备电源稳压、电源波形修正等等功效。处理结果也要逊色于电源处理器。 隔离变压器的核心就是电源火牛的质量。其原料铁心、漆包铜线、绝缘框架等等都是非常讲究的。另外就是生产工艺,包括绕线工艺和外壳。外壳肩负着屏蔽电磁干扰和抑制振动的功效。隔离牛的成本一般要小过电源处理器,但也要看变压器容量。常见信号源用从100VA-----500VA,而放大器等综合使用的从500VA------3000VA都有。个别厂家有4000VA-----5000VA的大品种。价位常见于万元左右,或者更高。隔离牛在工作的时候都有“哼”声,大小和工艺质量有关。传统的电源隔离用变压器分为EI型、环型和R型。环行牛可以承受很大的电源功率,但逃避不了自身的形状带来的电磁场干扰。EI型的效率相对较低,并且漏磁较大,反映速度比较缓慢。R型速度最快,但承受瞬时高电流不是它的强项。(例如EXACT POWER SP-15A)
3、电源滤波器
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
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原定云展会顺延!
创新云展会,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在线恭候!
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